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糖?還是脂肪?

文/莊宇真

20169月中旬,一篇刊登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為美國近六十年的的健康政策丟下了震撼彈。
***  ***  ***
1950年代的美國,科學家與社會輿論皆開始關注「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問題來源,一種假說是來自「飽和脂肪」,另一個則是來自「糖類」。
為了鞏固將來的糖業市場,糖研究基金會(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也就是現在的糖業協會(Sugar Association)前身,決定「贊助」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學者,請他們幫忙發表一些對糖業發展有利的研究。
1965年,一篇由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這篇文獻指出,心血管疾病與「飽和脂肪」與「膽固醇」高度相關。這篇影響力極大的研究,其實就是糖業者以將近150萬台幣的代價,請這些專家學者寫出的。
而共同發表這篇研究的其中一位作者D. Mark Hegsted,更進一步於1977年以營養學專家的身分,協助美國政府制訂「美國飲食指南(Dietary Goals for the United States)」。隔年並受美國農業部聘任為營養部門的主管。自此以降,在政府與學術機構的帶領下,指責「飽和脂肪」為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一時之間,食品工業的研發方向因此改變,「低脂飲食」與「脫脂產品」蔚為潮流,接著則是「植物性奶油」產品的興起。
即使,D. Mark Hegsted與其他幫忙發表的作者都已過世,這個因為商業利益而被扭曲的營養政策,已對美國社會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  ***  ***
如果說,打從一開始,「飽和脂肪」就是為糖類揹了黑鍋,那麼可想而知,因此衍生的這些加工製品,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問題。
果不其然,在「低脂」與「脫脂」產品問世後沒多久,就有人指出,脂肪本身會為食品帶來風味,一旦去除了,滋味也會大不如前。因此,為了成功銷出「低脂」與「脫脂」產品,最簡單也最不耗費成本的方法就是添加更多的糖。
站在琳瑯滿目的乳品櫃位,還在猶豫該拿什麼「脂」的乳品嗎?在適度飲用的原則下,全脂的、也就是無調整成分的乳品,會是較理想的選擇
***  ***  ***
至於,最近衛福部極力宣導的,2018年全面禁止將「人工反式脂肪」使用於食品,新聞裡列出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名單,幾乎把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常零食糕餅小吃都列上了,還使用「比假油還毒」這樣的字眼,使人心惶惶,一時之間無所適從。
要了解這個規定,首先要先能了解什麼是「反式脂肪」,以下簡單說明:
首先,脂肪(油脂)都是由「脂肪酸」所組成的。脂肪酸依照其分子結構中是否帶有雙鍵區分成「飽和脂肪酸(無雙鍵)」與「不飽和脂肪酸(有1個以上的雙鍵)」。
當脂肪(油脂)含有的「飽和脂肪酸」比例越高,在室溫下就傾向為固態。沒錯,就像是我們熟知的「豬油」和「牛油(黃油)」,這些動物性的油脂,飽和脂肪酸的比例通常都在40%以上。少數植物性的油脂也有這樣的特性,例如:椰子油、與棕櫚油,室溫下同樣是固態的。
相反地,當含有的「飽和脂肪酸」比例越少,以植物性的油脂而言,通常在20%以下,室溫下則傾向為液態。例如:沙拉油、橄欖油等。
所以,油脂中含有的「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就會決定這個油脂在室溫下呈現的狀態。換句話說,如果透過化學方法將植物油裡的不飽和脂肪酸比例減少一些,就可能讓它在室溫下呈現一種軟軟的、但不至於是液體的狀態。這也是「人造奶油」被發明的動機與原理。
如同上面提過的,「不飽和脂肪酸」是因為分子中帶有雙鍵的緣故。透過簡單的化學方法,將不飽和脂肪酸加入氫氣(氫化),使碳原子上帶有足夠的氫原子後,雙鍵即變回單鍵。
可以想像,當所有的不飽和脂肪酸都被氫化了,也就是「完全氫化」成「飽和脂肪」,那在性質上就會跟「豬油」或「牛油」類似了,無法保有在室溫下軟軟的特性。
因此,一般都是採用「部分氫化」的方式來進行加工,使原本液態的植物性油脂,搖身一變,變成界於「固態」與「液態」之間,具有更多功能與用途的加工製品。
自然界的不飽和脂肪酸結構大多為「順式」,少數為「反式」,可參考下圖。而在這個「氫化」的加工過程中,則會誘使許多原本的「順式」結構,轉變為「反式」結構。這些帶有「反式」結構的,則是我們所謂的「反式脂肪」。
自然界裡存在有一定比例的「反式脂肪」,只是比例很低。例如以反芻動物的胃、乳品、或油脂製品而言,含有約2~5%
但若是透過人工氫化的方式,對植物性油脂進行部分氫化的加工,則會大幅提高「反式脂肪」的產生。以我們熟知的乳瑪琳為例,約產生10~15%的反式脂肪;而這部分,也就是衛福部預計於2018年禁止的「人工反式脂肪」。
先消化一下,以下,將繼續說明有關反式脂肪對人體的害處。
***  ***  ***
說了這麼多,還記得最開始提到的,1965年,糖業花錢請哈佛研究團隊刊登的那篇文章,結論將心血管疾病的元兇指向「脂肪」與「膽固醇」?
整個故事雖然都是發生在美國,但由於美國始終是國際醫學發展的重要參考指標,台灣也與美國採取了差不多的營養政策。所有上班族最怕的「三高」裡面,其中一個就是「高膽固醇」
事實上,膽固醇是人體十分重要也必要的成分。我們身上所有的細胞都需要膽固醇,同時也是身體裡多種重要激素、營養素的合成前驅物質。長期以來被我們稱為「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主要功能是將沒用到的膽固醇帶回肝臟進行分解;而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則是將肝臟中的膽固醇帶到身體各處進行使用。
當我們從油脂中攝取了飽和脂肪酸,則能在體內合成為膽固醇,為我們進行各項必要的任務。而當我們攝取的是不飽和脂肪酸,例如這幾年流行的ω-3、ω-6,或是DHAEPA等,這些則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與多種人體機能正常運作相關。
唯一無法被人體使用的,就是「反式脂肪」。
從上面的內容不難了解,這種結構在自然環境裡是鮮少存在的,也不是人體能夠利用的成分。目前對於反式脂肪的害處,一般認為會增加「壞膽固醇」,並減少「好膽固醇」;也有假說認為,反式脂肪因為結構上較穩定,不易被人體內的脢分解,因此更容易累積在血管壁上,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  ***  ***
回到本文的標題,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究竟是糖?還是脂肪?
回顧這段歷史,不難發現一個結論,那就是食用食物原本的狀態(未經化學方法加工),往往不會為身體帶來什麼額外的健康威脅。
以糖為例,1960年代,美國的糖業公司不僅是將心血管疾病的矛頭指向脂肪;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糖業用盡各種不正當的手段,包括行賄、拍攝具誘導性的偏頗廣告等,使美國從原本食用「原糖(raw sugar)」,變成廣泛使用「精製糖(refined sugar)」。而精製糖,則是引發健康疑慮的主要兇手。
脂肪這端也是一樣的。如同前面提到的,適度的使用無調整成分的乳製品、動物性油脂(如奶油),或使用未加工的植物性油脂(如橄欖油),兩者本身是沒有健康疑慮的。當植物性油脂進行加工氫化,或是將植物性油脂進行油炸等高溫烹調時,這些化學方式改變了食物原本的結構,進而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
不只是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為了健康永續經營著想,請把握以下原則:(1)遠離化學加工食品;(2)即使是好的食物,也不貪心,以少量或適量為原則。

參考資料:
1.          Anahad O’Connor2016.09.12. How the Sugar Industry Shifted Blame to Fat[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6/09/13/well/eat/how-the-sugar-industry-shifted-blame-to-fat.html
2.          David Singerman2016.09.16. The Shady History of Big Sugar[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6/09/17/opinion/the-shady-history-of-big-sugar.html?_r=0
3.          Cristin E. Kearns, Laura A. Schmidt, Stanton A. Glantz2016. 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 JAMA Intern Med, 176(11), 1680-168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6.5394
4.          吳嘉麗(2009)。從反式脂肪認識脂肪。科學發展,43556-61
5.          蕭琮容、陳韻竹(20151130日)。2018年是禁用人工部分氫化油,不是反式脂肪【食力,論壇文章】。取自:http://www.foodnext.net/science/machining/paper/3852967446
6.          圖片引用自:http://www.gominolasdepetroleo.com/2013_06_01_archive.html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警告:小心使用抗生素

文/周家慈

凡是和細菌感染相關的疾病,抗生素便是最好的武器,然而抗生素的效果雖好,卻容易遭到人們濫用,近年來更是抗生素使用不當,會使的細菌變種,讓疾病越來越不受人類控制
當抗生素的危險被發現之後,美國許多報導開始不斷強調細菌抗藥性的問題,期許這個問題能夠獲得改善,卻不幸的在最近的研究發現,抗生素的使用並沒有減少,反而呈現上升的趨勢。
研究針對到醫院就醫的病患所服用抗生素種類及用量統計,樣本來自於
Truven衛生市場醫院藥物資料庫(HDD),統計數據呈現於2006年到2012年之間,多了83間醫院提供了抗生素;在這幾年間,55.1%的病人都曾在醫院就醫時服用過抗生素
雖然這樣的數據還不至於太驚人,但上升的趨勢仍然是個隱憂,也透漏了某些現象:許多人為了貪圖方便快速,直接要求醫生開抗生素,又或者有些醫生為了立即見效,開了效果最強的抗生素。
這些現象只會導致細菌的抗藥性越來越強,要是有一天變得無法控制,那會有多恐怖?建議大家,平時就要養好生活飲食習慣,多運動,以提高免疫力,生病時盡量不要服用抗生素;
要是逼不得已得用抗生素,請嚴謹遵照醫師指示,不要隨意停藥。只要謹記這些原則,相信抗生素還是人類的好幫手!

.Baggs J. Estimating National Trends in Inpatient Antibiotic Use Among US Hospitals From 2006 to 2012. JAMA Intern Med. 2016 Sep 19. 


讓我們遠離癌症

文/周家慈

有些事情大概一輩子都不會讓我們聯想到和健康有關,但研究已經證實了日常生活中簡單有趣的小事其實也可以幫助我們遠離癌症,而且聽起來還有些瘋狂呢!
  • 避免吃宵夜:研究發現常吃消夜較容易和代謝問題及癌症扯上關係,尤其是好發於女性的乳癌;吃宵夜會使得睡眠時間延遲,甚至減少,影響日常作息,吃宵夜雖然是件樂事,但為了健康著想,還是提早用餐完畢,早早上床睡覺吧!
  • 喝咖啡:很少人會將咖啡和抗癌聯想在一起,但研究發現咖啡中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可以降低罹患結腸直腸癌的機率,但如果想要用以喝咖啡來抗癌,要慎選咖啡種類及品質,並且不要加入人造奶精和糖份,以免抗癌不成還吃下對身體有害的東西。
  • 唱合唱:這大概是最瘋狂的抗癌絕招了!研究唱歌有助於提升心情,心情好的時候能夠同時提升免疫力,不容易感冒;唱歌亦可以可體松(一種減緩壓力的賀爾蒙),一旦可體松減少,體內的發炎情況也會跟著減少;這項研究開啟了音樂和健康領域研究的連結,未來將會有更多深入的相關研究可供參考。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推論出:遠離癌症其實沒有偏方,保持心情穩定,作息正常,不要吃下太多的人工加工品。只要做到這些,相信癌症便很難纏上身!

Catherine R.  Prolonged Nightly Fasting and Breast Cancer Prognosis. JAMA Oncol. 2016;2(8):1049-1055.
Daisy Fancourt. Singing modulates mood, stress, cortisol, cytokine and neuropeptide activity in cancer patients and carers. ecancer 10 631 / DOI: 10.3332/ecancer.2016.631
Stephanie L.  Coffee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ACR, Volume 25, Issue 4, April 2016.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膽固醇氧化才是心臟疾病殺手!

Fred Kummerow博士為反式脂肪研究的先驅,也是第一位將心臟疾病和加工食品做連結的學者,這樣的結果也廣為被大眾接受,並且深信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會導致心臟疾病。這樣的想法在兩年前的一項研究有了不同發現:Kummerow博士指出,膽固醇不會造成動脈硬化,除非氧化。

我們所知曉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並不會導致心臟疾病,而是其氧化所造成。動脈硬化和心臟疾病密不可分,真正造成動脈硬化的東西並非膽固醇,而是血管上沉積的鈣,膽固醇氧化後所形成的鞘磷脂(sphingomyelin)會加劇鈣的堆積,增加血管堵塞的可能性。這也難怪有其他研究發現即使膽固醇含量正常,還是有可能因為氧化而導致血管堵塞。

讓膽固醇氧化的原因有很多,年紀增長、炸過的食物以及攝取過多含「糖」的食物都會讓膽固醇氧化;若是想要遠離心臟疾病,除了不要吃下壞油(油炸物)之外,也不能吃太多甜食(水果也算含糖食物)

Kummerow博士平日的飲食為:蔬菜水果(水果少量)、穀物、些許紅肉以及每天一杯牛奶,給各位參考囉!


Amit Sachdeva. Lipid level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analysis of 136,905 hospitalizations in Get With The Guidelines. AHJ, January 2009Volume 157, Issue 1, Pages 111117.e2
Fred A Kummerow. Interaction between sphingomyelin and oxysterols contributes to atherosclerosis and sudden death. Am J Cardiovasc Dis. 2013; 3(1): 1726.


蝦青素:抗氧化的最佳幫手

蝦青素(Astaxanthin, C40H52O4)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它來自蝦蟹的外殼,牡蠣和鮭魚,人體不能自然合成,屬於葉黃素類胡蘿蔔素。好消息是,蝦青素和其他抗氧化物比起來,有更顯著的效果:
 β 胡蘿蔔素強四十倍、比維他命E100倍、比CoQ10800倍並且比維他命C6000倍!
隨著年齡增加,以及我們身處的環境,體內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對身體的影響越來越大:破壞細胞膜,使細胞無法正常運作、攻擊及影響蛋白質結構,使生理運作無法維持正常、攻擊DNA,使細胞突變。更具體的影響如下列:

·肌肉或關節疼痛
·皮膚乾燥、長皺紋以及老人斑
·視力模糊,在夜晚更顯嚴重
·動脈阻塞甚至硬化
·記憶力下降並且注意力無法集中
·精神變差

 研究顯示蝦青素藉由減緩氧化壓力對DNA的傷害,來降低人體氧化的速度,也會防止體內的慢性發炎,達到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除了免疫力以外,蝦青素也能保養眼睛的健康,一項研究將145名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病患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服用葉黃素(10 mg)和蝦青素(4 mg),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沒有實質作用),進行兩年的觀察,結果顯示搭配服用蝦青素的組別在臨床上的效果是比較好的,由此可知,蝦青素也算是眼部不錯的營養來源
覺得記憶力不好嗎?也可以試試蝦青素!氧化壓力對腦部細胞的破壞容易導致記憶力喪失及認知功能失調;和其他抗氧化物比起來,蝦青素更能跨越血液和腦部的界線,更容易進入腦部幫助抗氧化。
蝦青素存在於海鮮,例如鮭魚和貝類,但不可能單靠著海鮮來獲得蝦青素,除了含量過低之外,還可能引發汞中毒,這時候選擇保健食品來補充會比較方便。
記得選擇自然萃取、而非合成的蝦青素,,每日服用4毫克,用量過多過少都不恰當,一個月的份量大約七百元左右較合理,若是落差太大,可能就要釐清原因,以免讓廠商謀取暴利。
Piermarocchi S. Carotenoids in Age-related Maculopathy Italian Study (CARMIS): two-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study. Eur J Ophthalmol. 2012 Mar-Apr;22(2):216-25. 
Park JS. Astaxanthin decreased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 and enhanced immune response in humans. Nutr Metab (Lond). 2010 Mar 5;7:18.
 Liu X, Shibata T, Hisaka S, Osawa T. Astaxanthin inhibit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ediated cellular toxicity in dopaminergic SHSY5Y cells via mitochondria-targeted protective mechanism. Brain Research. 13 February 2009, Pages 18-27.


越笑越健康

看見孩子嘟著嘴,大人們常常會哄說:「笑一個嘛!」孩子氣呼呼地說:「不要!」有趣的是,孩子既然正在不開心,怎麼可能笑得出來?難道是,笑了之後就會感覺好多了?以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看來,大人們哄孩子的這句「笑一個嘛」,或許真有那麼一點道理。
2012年美國Kansas大學心理系的研究發現,當實驗參與者都被要求進行一項有難度的測驗時,分別要求參與者做「無表情」、「標準笑容」、與「Duchenne笑容(接近真實笑容的樣子)」。研究發現,有做「笑」這個動作的參與者,心率變化較小,對於面對壓力也有較好的回復力。換句話說,「笑」的這個動作本身,對於我們的生理與心理面對壓力下,都有正面的影響;即使這個「笑」是我們刻意做出來的。
什麼是「真實笑容的樣子」?簡單來說,笑容主要由兩個部分的肌肉控制,一個是位於顴骨的顴大肌(zygomaticus major),當我們想做出嘴角上揚的動作時,需要用到這部分的肌肉;另外一個則是讓我們笑出魚尾紋的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 muscle),眼睛是否有跟著笑,通常是拿來判斷一個人的笑容是否真心的關鍵。而最初找出這兩個特徵的是19世紀的法國神經學家Duchenne,因此又被稱為「Duchenne smileDuchenne笑容)」。
面對生活裡的緊張壓力,「笑容」會是很好的抒壓練習。一個人的時候,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先試著讓嘴角上揚,感覺一下顴大肌的作用;然後擠眉弄眼、或做幾個鬼臉,幫助臉部肌肉放鬆,接著再好好地笑一下,直到看到眼角跟著出現笑意為止。有沒有,感覺到什麼不同呢?
當我們還是嬰幼兒的時候,透過模仿大人們臉上的笑容,激發我們大腦裡的神經系統發育,使我們能感受到旁人的情緒。現在我們長大了,大腦已發育差不多了,這樣的功能似乎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重要。然而,當我們看到別人臉色難看,會感到負面;相反地,當我們看到別人笑地樂不可支,往往會受到快樂氣氛的感染,這個來自大腦的重要功能,始終陪伴著我們。
隨著近代對於「笑」的研究發展,了解「笑」對於我們生理與心理健康的正面效果,一種以「笑」為核心的運動也因應而生。

20168月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老年研究中心發表了一篇研究,透過將「歡樂地模仿式大笑(playful simulated laughter)」加入綜合訓練平衡、張力、與柔軟度運動課程裡,不只能增加肌肉耐力,對於心理健康與運動過程中的愉悅程度都有正向的影響。
這個「歡樂地模仿式大笑(playful simulated laughter)」,就是在沒有人講笑話、鬥我們笑的狀況下,透過帶領人的指示,大家一起反覆地做出「哈!哈!哈!」笑聲運動。一開始,眾人在帶領人的示意下,被動地跟著「哈!」,但到最後,終於成了一片真實的笑聲。實際練習過程可參考YouTube影片
在這個維期六週的實驗裡,參與者(每週進行245分鐘的運動課程,每個課程裡會有8~10次的大笑練習,每次持續約30-60秒。研究發現,這樣的活動提昇了參與者的有氧耐力,而根據參與者的自我評估,這個活動對於心理健康與願意運動的動機也都有改善。在存活的參與者中,96%表示喜歡在傳統運動課程裡加入大笑練習,89%認為大笑練習讓運動更容易了一些,88%則感覺更有動機參與其他運動課程了。
模仿式大笑的練習技巧,其實就是源自於前面提過的,當我們還是嬰幼兒時的大腦原始機制:透過生理上的模仿,達到情緒上的感知效果。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其實沒辦法分辨我們是因為聽到好笑的事、還是因為在做運動,所以大笑。但這個大笑的肌肉動作,終究會牽引對應的神經,進而喚醒那個寫在記憶裡的愉悅情緒,就像是嬰兒一樣。

「當你笑的時候,這世界就跟著你一起笑。」美國經典爵士樂手Louis Armstrong用他獨有而低沉的嗓音唱著。面對生活中的甘苦,與歲月對我們身體帶來的耗損,讓我們一起每天大笑練習,擁抱更好的健康身心~~

附註:目前台灣也有一些類似的團體,可使用相關關鍵字如「愛笑瑜伽」、「大笑瑜伽」、「歡笑有氧」、「愛笑健康」等進行蒐尋,尋找適合自己的社團活動喔!

參考資料:
1.          Tara L. Kraft & Sarah D. Pressman. Grin and Bear It The Influence of Manipulated Facial Expression on the Stress Respons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23(11):1372-1378.
2.          Celeste M. Greene, Jennifer Craft Morgan, LaVona S. Traywick, Chivon A. Mingo. Evaluation of a Laughter-based Exercise Program on Health and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The Gerontologist 2016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4, 2016.

4.          http://totalwellnessmagazine.org/ Allison Newell. Just Smile. 5 March 2016.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如何在炎炎夏日玩得開心又免於熱傷害?

夏日熱情如火,溫度節節升高,再加上現在氣候走向極端,平時不是極高溫就是大雷雨,要怎麼在這樣的環境下玩得開心還能免於熱的傷害呢?

最基本的便是做好準備,充分準備所需的飲水和糧食、上網收集資訊,向人打聽注意事項等等都可以預防中暑。

夏天最怕的就是中暑,研究顯示身體調節溫度的機制出了問題後對生理確實會有影響,嚴重甚至可能失去性命;研究針對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居民(潮濕的亞熱帶氣候)做調查(2005至2012年五月到十月)。 其中發現15-35歲的居民較容易因為工作等因素被送進急診室,雖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影響,但可以想見並不會因為年輕氣盛就可以躲過溫度過高帶給我們的傷害。

平時運動就要注意隨時補充水份並且避開正中午;如果開車外出,千萬別將小孩和寵物單獨留在車內,以免太陽直射讓車內溫度過高而發生危險。 除了注意不要讓體內溫度過高之外,針對皮膚防曬也很重要,最好的防曬方式就是穿上薄外套、戴帽子、戴墨鏡或是撐陽傘,如果一定要使用防曬產品的話,記得別讓孩子使用防曬噴霧,以免化學成分讓孩子吸入而造成其他問題囉!

參考資料:

Harduar Morano L.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Burden of Heat-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within the Florida Population.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6 May 31;13(6).